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的古桥 | 万宁桥:矗立于中轴线上的石拱桥

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北京的古桥

历史上北京的桥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别具风采。可以说,北京的古桥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之一。“北京的古桥”栏目将展现北京古桥的历史与文化,并向公众介绍北京古桥保护的工作进展与成果,从而唤起更多人对北京古桥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在北京城的发展历史上,

元大都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元大都的规划,

又与万宁桥有着密切的联系。

矗立700余年的我,

是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

也是北京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大家好,我叫万宁桥,因位于北京地安门(俗称后门)外、什刹海附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朋友们又叫我后门桥

万宁桥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直到2000年的时候,人们意识到应该好好保护我,于是对我进行了整治修缮:把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镇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


焕然一新的我也恢复了我本来的名字——万宁桥


新旧护栏对比

(图片来源:北京古建文化丛书《桥塔》


元朝初建的时候,我是一座木桥


后来因地处闹市,交通流量过大而改建成为了一座石拱桥


我跟著名的永定河卢沟桥是同一个类型,不同的是卢沟桥有十一个拱,加起来总长两百六十多米,而我只有一个拱,且只有二十余米长…


万宁桥立面图

(图片来源:北京古建文化丛书《桥塔》)


   什刹海畔,中轴线上   

万宁桥现状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尽管在名气和规模上我都完败于横跨在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但是我也没有妄自菲薄,要问我哪来的自信?


那我就不得不跟你们聊聊我对北京所做出的贡献了。

 

北京有两句老话,一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另一句是“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前者是说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的北京第一座寺庙潭柘寺。

后者则是指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因永定河改道而形成的今天什刹海、北海、中海等一连串大小不一的湖泊。


前者和北京城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后者则迥然不同,八百余年的北京建都史,几乎离不开这一连串如翡翠般美丽的湖泊。

什刹海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北海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当蒙古军队攻陷金中都时,一代宫阙已然毁于兵火,于是忽必烈选中了原金帝西园的琼华岛及其周边水域,多次修葺和扩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都城,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元大都

元大都复原图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元大都城是经过缜密规划而建成的,而这个规划的核心就是“水”



首先

她是以琼华岛为核心,以太液池为重点规划皇城,将金代的白莲潭分为两部分,皇城外称积水潭,内为太液池。



其次

选定积水潭的东北岸为整个都城的几何中心,即今天鼓楼的位置为中心点,建立“中心阁”,并与皇宫的中轴线相接,由此确定了元大都的南北中轴线

元大都中轴线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如此,也形成了南自都城丽正门,穿皇城棂星门,过宫城崇天门、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宫、厚载门、万宁桥,直到中心阁的一条3.7公里长的城市中轴线


这也是北京中轴线历史的开端。

北京中轴线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运河咽喉地,是桥也是闸   

介绍了这么多关于元大都建立和中轴线形成的历史,大家是不是在疑惑我到底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从表面上看似乎跟我没什么关系?


当然我并不是强行给自己加戏,梁思成先生曾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提到:


中轴线的划定,对元大都的规划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规划师利用北京什刹海、北海一带天然湖泊的辽阔水面和绚丽风光营造这个城市。为了使中轴线不湮没于湖水之中,元大都的设计师在圆弧状湖泊的东岸划出了一条南北与湖泊相切的直线,切点就是今天的后门桥(我现在叫万宁桥),切线就是今天的中轴线。


那作为“切点”有什么意义呢?


学过数学的都知道,一个圆的切点既是圆上的点又是切线上的点。


所以我也具备双重功能——既作桥可通行,又当闸以制水。

闸口遗迹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当时的我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进入北京皇城的漕运船只必须通过我这里。


打个比方,假如说积水潭是元大都的胃,日以继夜地消化着整船整船的粮食。


那么,我无疑属于咽喉,见识过太多太多的财富,一时风头无两。

西望金锭桥与前海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每 当 变 幻 时   

当时的我不仅地位重要,而且在我附近也是京城著名的繁华地带,达官贵人都在此择地构筑园林别业画舫朱楼。


因此,这里酒楼歌肆,灯红酒绿,一派繁荣景象。


在我两侧还有着高柳巨槐,迎风摇曳时俨然一派江南景色,美不胜收。

两侧垂柳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还有那几只一直陪伴着我的鹿角镇水兽,他们伏卧在东西两边的驳岸上,双目注视着河水,造型十分奇特,雕刻也很精美。


桥东的两只趴在岸沿上,投伸出岸沿边,形成伏岸望水的姿势,因在下水方,有通过桥孔望水势的寓意;

桥东镇水兽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桥西的两只镇水兽将头外伸,两只有吸盘的爪抓着垂直的岸边墙面,身体一侧挂在岸沿外,大有了解水势,保一方平安之意。

桥西镇水兽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不过可惜的是,到了明朝,由于元大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明朝皇帝改造新城,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南移至了北京城东南角外的大通桥下。


大通桥取代了我的地位,而大通桥与我之间的这段旧漕道,也逐渐淤塞,最终断流。


后来,我再也无法亲眼目睹江南的粮船了,而我也面目全非。

整治前的万宁桥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官网)


朝代更替,时光荏苒,自我诞生之初(1285年)的715个年头,人们终于再次思念起了我以及我旁边的镇水兽,开始动工进行整治维修,先是拆除两侧煞风景的广告牌,修补破损的雕花桥栏与望柱;继而又挖开被封堵的桥洞,并疏浚两侧的部分河床,使什刹海之水从桥下流过。

整治后的万宁桥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我丢掉曾经蓬头垢面的模样,终于也可以在水中照一照镜子,梳妆打扮一番了。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桥塔[M].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

[2] 张必忠. 万宁桥——北京城的奠基石[J]. 紫禁城,2001(02).

[3] 后门桥与通惠河[J]. 科技潮,2002(S1).

[4] 金声. 后门桥畅想[J]. 北京档案,2002(11).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著名博物馆“群聊”记录大曝光!

众智营城 | 走近古琴,聆听“华夏正音”

大栅栏不只是一条街?!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